close

日前,末學以「一灘血與保證金」為題,發表了一篇網誌 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otes/%E6%A5%8A%E7%A7%89%E5%84%92/%E4%B8%80%E7%81%98%E8%A1%80%E8%88%87%E4%BF%9D%E8%AD%89%E9%87%91/1210546525657360

網誌發表之後,雖然不敢說引起廣大迴響,但是有不少網友對當年(民國50年代~70年代)的臺灣醫療現況、人民經濟生活水平感到困惑與不解並提出疑問:「那個年代,住院醫療保證金要價新台幣8000元,理由是什麼?」 、「嫁妝一牛車電影裡,醫院才跟萬發收100元保證金,100元跟8000元,怎麼差那麼多?」...等等,諸如此類的問題。
 
回眸來時路,要探討這段歷史,或許,我們要先回頭看看,民國60年代~70年代,臺灣人民的薪資水準:

1443705848-3400686012.jpg

若以公教人員為例,一位基層教師,若在民國60年任教,還兼任主任行政職務,當年起薪基本俸只有1700元,教師研究費400元,再加上兼任主任的行政加給1200,零零總總加起來還不到新台幣3500元,這還沒扣掉公保的費用。我的父親在民國60年代,是一位薦任級的基層小公務員,當年的本俸與加給全部加起來,每個月薪資大約是新台幣3500元。
 
在此,我們不占用太多篇幅來深入研究當年的幣值,簡單來說,民國60年代的台北,一碗陽春麵大約是新台幣2塊5毛錢至5塊錢不等,5角的銅板還非常好用,2角可以買支冰棒,當年大台北的房價,一坪不到新台幣1萬元...。
 
感受不出差別?那麼,我們就來看電影吧!黃春明的文學電影- 「蘋果的滋味」。

「蘋果的滋味」原著發表於民國61年12月28日至31日的中國時報。故事描述民國50年代﹐臺灣的一個從南部舉家遷到臺北討生活的工人家庭,一家之主的男主人江阿發(卓勝利),突然遭遇了車禍,而肇禍者是個美國的駐臺上校格雷(可能是美軍顧問團的武官)。
 
美軍上校格雷送來了新台幣兩萬元、三明治、蘋果等禮物,並承諾負責到底,而且願意送江阿發的啞巴女兒到美國念書後,江阿發全家都鬆了一口氣。警察在旁說:「這次你們運氣好﹐被美國車撞到﹐要是給別人撞到了﹐現在你恐怕躺在路旁﹐用草蓆蓋著呢!」這怎麼能算是運氣好呢?運氣不好才會被撞吧?原來,一樣都是被車撞斷了腿,在當年,被美國人開車撞斷了腿,美國人願意負責到底,這樣算運氣好...。
 
當江阿發全家人吃著一顆值四斤米的蘋果時,每個人都好像有一種「因禍得福」的感覺。在電影情節中,孩子的飯包裡只有白飯加一顆鹹蛋,木箱板及鐵皮搭建起來的違建,阿吉交不出代辦費被老師的處罰及羞辱,江家小孩坐上美軍上校開來的黑頭轎車時的虛榮感,以及對醫院中廁所裡的衛生紙的貪心與好奇,女兒阿珠想去當養女來付醫藥費與減輕家庭負擔,不但顯示出當時臺灣窮苦人家的認命,也是當年臺灣人民生活寫實的縮影。 每一個時代,都有它的背景與狀況...。
 
好像有點岔題了...。言歸正傳,讓我們回到正題。當年這樣的臺灣薪資水準與消費水平,跟我們要探討的醫療費用主題之間,有什麼關聯呢?
 
末學出生於民國59年。我是早產兒。在台大醫院的嬰兒保溫箱裡躺了一個多月。當年,台大醫院的嬰兒保溫箱,躺一天的費用是新台幣600元,一個月就要新台幣18000元。末學兩歲的時候,常常半夜發高燒,我父親與母親心急如焚的背著我去診所敲門,無論如何都把醫生叫起來救我的命,代價是每次住院保證金至少新台幣3000元起跳。而我父親當年的薪水,正如之前所說的,每個月大約新台幣3500元。所以,以前只要不乖的時候,就常常被父母親唸:「當年為了救你的命,東借西湊,到處跟會,花的醫藥費都可以買一棟房子了,你還敢這麼不聽話?」
 
所以,在民國70年代之前的臺灣,生病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情。一般老百姓是生不起病的。或者該這麼說,就算生病了,除非病入膏肓剩一口氣,否則不敢看醫生,像感冒、拉肚子、胃痛、咳嗽流鼻水打噴嚏...,諸如此類的小症狀,吃吃成藥就好。聽天由命。
 
那麼,臺灣早年「住院保證金」或「醫療保證金」的收費標準到底是什麼?基本上來說,是看科別與病症所需的醫療、住院、施藥成本而定。
 
所謂的「住院保證金」或「醫療保證金」的計費標準,是依病人到院診療時,經醫師初步診斷,估算出需要施行的醫療行為(如手術、輸血、點滴輸液、藥品...。)與住院天數等醫療成本,按比例計算病人或病人家屬所需繳交的「住院保證金」或「醫療保證金」金額。這個制度,是讓醫療院所在病人付不出醫藥費的時候,還能從這筆保證金裡扣抵,就算不能打平,至少也能彌補一些損失。
 
那麼,以慈濟的「一灘血」故事裡所描述的「保證金8000元」,是否是真的?有沒有誇大不實,甚至杜撰的成分?
 
末學認為,持平而論,以當年的時空背景,在「一灘血」故事裡,「保證金8000元」不會是虛構的。因為當年的原住民孕婦陳秋吟是難產並引發血崩,難產血崩的緊急手術,不但是要立即剖腹引產,同時要大量輸血與輸液。
 
問題是,在還沒有全民健保的那個年代,全臺灣的醫療用血液,是由一批職業的賣血者在做的,也就是俗稱的「血牛」。臺灣雖然自民國44年7月1日成立「血庫管理委員會」,分別在台大醫院及各地省立醫院設置血液銀行,但成效不彰,各家血庫各自為政,又缺乏宣導,而且臺灣民眾捐血救人的意識也尚未普及化,所以,常常醫院沒血液可用,到最後還是要找血牛。直到民國63年,「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」的成立,(後改名為「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」。)才改善臺灣醫療血品來源與可提供的安全存量,開始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管理篩檢機制。 那麼,醫療用血的價錢如何呢?民國85年,臺灣全民健保開辦之前,1ml 血約是4~6元,500ml的全血就是新台幣2000到3000元,缺血或是特殊血型,價錢還會再漲。如前面所提到的,民國60年代,那時的房價,大台北平均一坪1萬。剩下的,各位請自己換算一下就可以知道。有的病人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手術,光輸血就可以傾家蕩產了,更遑論血牛提供的血液安不安全。很多病人或孕婦就是在輸血的過程當中,被感染B型肝炎等各種會經血液輸液而感染的疾病,並且經由母體垂直傳染給胎兒。
 
在「一灘血」故事裡,當年的原住民孕婦陳秋吟被四位家屬抬到鳳林鎮的診所就診時,已經有血崩現象。依照一般的案例,必須緊急輸血。輸血的量,要看孕婦失血的狀況,通常是5000CC至15000CC不等。以上述的當年醫療用血液價格來計算,光輸血,就要新台幣20000元至90000元,這還沒有計算其他醫療、住院的費用。整體來算,如果當年陳秋吟女士就算順利就醫,全部的醫療費用恐怕超過新台幣10萬元。這在當年,絕對是無法負擔的天價。但是就此反推回來,在「一灘血」故事裡,「保證金8000元」的可信度,自然就不言可喻。
 
然而,這樣的天價醫療費用,不要說當年陳秋吟的家屬聽到保證金的價錢之後,只能黯然將垂危的陳秋吟抬回去,就算診所願意先進行手術拯救人命,光是這個手術所要付出的醫療成本,很有可能就會讓這家診所入不敷出,關門大吉。歷史,沒有誰對誰錯,只有無奈。
 
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,不要說是「一灘血」故事裡的原住民孕婦陳秋吟,在台灣每一個角落,就算是繁華如臺北的都會區,有多少貧病無依的人,在負擔不起「住院、醫療保證金」以及後續龐大醫療費用的情況下,無奈的任憑生命消逝?甚至傾家蕩產,家破人亡?當年的臺北,已是全臺灣首屈一指的富饒地帶都已經如此,更遑論位處台灣東部偏遠後山的花東地區?有多少家庭,為了醫治家人的病苦,到最後必須無奈的賣兒賣女,甚至做女兒的,為了救父母的命,含淚自願墮入煙花柳巷!
 
然而,自1996年(民國85年),臺灣全民健保開辦,至今已滿20年。20年過去了,很多民眾或許都忘記了,醫療資源的可貴,以及政府開辦全民健保的社會福利政策,為全國民眾造下多麼大的福祉。
 
那麼,我們就再來看看下面這張照片吧 !

640_93e8653be053f7e781b4a275d50c3718 (2).jpg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life/20160817/930840/

這是一名義大醫院徐姓女護理師,在臉書社團PO出的一張診療費明細,並表示這是一名日本人腦部動脈瘤開刀後,住院3天的總費用。而明細中,光是特殊材料費29萬5千元加上藥費12萬1千元,就超過40萬台幣,再加上其他開刀、病房等費用,3天共需要付50萬2295元
如果臺灣的全民健保沒有實施,如果「住院保證金」或「醫療保證金」的制度沒有廢止,這張醫療帳單,您繳得起嗎?

花蓮慈濟醫院動土.jpg

證嚴上人當年帶領著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全體弟子與會眾,歷經千辛萬苦,於 1986年(民國75年) ,秉持著「信己無私、信人有愛」的堅毅信念,在20萬位慈濟會員與志工們的愛心支持捐助,奔走募款下,花蓮「佛教慈濟綜合醫院」正式落成啟用。其後,陸續 創立了慈濟護專(現為慈濟科技大學)、慈濟醫學院(現為慈濟大學)、以及大林、玉里、關山、台北、台中四所慈濟醫院,以及斗六慈濟診所。2002年,花蓮 慈濟綜合醫院更被評為東台灣第一家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。 證嚴上人當年堅持在慈濟護專開設的「原住民專班」,多年來更造福了許多原住民子弟,讓他們學得醫療專長,進入濟世救人的醫護專業。

守護生命的磐石.jpg

此值花蓮慈濟醫院慶祝啟業三十周年,末學謹以此拙作,恭賀慈濟醫療志業體系之佳慶。末學感恩合十。
 
2016年8月18日
arrow
arrow

    弘農人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