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苦難人間 希望相隨

【證嚴上人5月11日志工早會開示】
時節進入五月,花蓮的氣溫原是漸漸升高,昨晚一夜風雨,今晨又是乍暖還寒。證嚴上人在今日(5/11)志工早會中,親切地叮嚀大家:「穿著要注意。」

山河變色四不調 人類造禍自危及

人能夠隨著氣溫斟酌衣物厚薄,維持舒適與體面,然而大自然頻遭破壞卻是難以自調自適,山河變色導致地水火風四大不調。

「今年(2016年)不知道為什麼,(美國)龍捲風是特別多,在幾個地方都已經造成災難,只要龍捲風捲過的地方,總是房屋也破碎,大自然的威力之大,發生在奧克拉荷馬州,突然之間(發生),也有兩個人往生,真是苦不堪。」

光是在美洲大陸,北端的加拿大森林大火已經危急永凍層;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卻是人為汙染河川,危及大地更危及人類自己的生活,上人慨嘆,這真的是人類造成的禍端。

「從太空來看,也可以看到加拿大的這一場大火,也看到科學家在分析這一場大火,有大片空氣也都是受到很大的影響(二氧化碳增加)。不要以為離我們很遠,其實天蓋之下,地戴之上,都是跟人類息息相關,大家還是要戒慎虔誠。」

以工代賑賦希望 起步向前不怕遲

面對天災,人們應該戒慎虔誠,如同正在厄瓜多進行發放的慈濟賑災團隊,志工們步步謹慎,親近無語問蒼天的災民,給予膚慰。

「慈濟人在厄瓜多投入救災的工作,帶動以工代賑,從很多人無語問蒼天,不知道要如何復建他們的家園,到了慈濟人投入,(當地居民)從默默的、無奈的,無語問蒼天的,慈濟人走近了他們的身邊膚慰。」

慈濟志工借助2013年11月菲律賓海燕風災救助經驗,透過推動以工代賑,恢復厄瓜多的生機。

「慈濟人以菲律賓海燕颱風為例子,獨魯萬的大災難,本要棄城,因為以工代賑,很快經濟復甦,而且人心都是很安定。把這樣的故事帶到厄瓜多去,市長聽了也很感動,就這樣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,以工代賑。」

透過一天十五元美金的代賑金,居民從愁雲慘霧中看見希望,改變了坐以待援的無助心態。

「他們已經啟動了將近一個星期,日日人數增加,效率愈來愈好。曼塔市的市長,他也投入跟著慈濟人一起,他看到了市民士氣復振起來,大家又開始在動,市長更有信心、更感動,他與太太都很感恩,有慈濟不斷在鼓勵他們的市民,很多感人的故事。」

上人感恩慈濟志工為苦難人間帶來希望。「人生苦難偏多,不過,只要有開始,就有路走,怕的就是遲遲不開始,不起步,只要有開始,就有路可走。」

受災重建覺有情 粒米累積可助人

2015年4月那一場巨大的地震,讓尼泊爾彷彿像走了千年的時鐘,經不起搖晃而暫時停擺,慈濟志工帶來的物資與愛,就像一劑強心針,讓災區復甦起來,直到今日,這分愛一直都在。

「尼 泊爾5月8日這一天,他們(當地志工)說,要延續去年(2015年)的浴佛,他們很用心,比去年更有規模。看到幾個熟面孔,尼爾醫師也都出來帶動,他說, 『我們這一分覺有情的愛,還是要延續下去。』雖然(浴佛儀式)是簡單,但是莊嚴,那麼整齊。看,這都是延續著去年,他們的大地震,慈濟人的投入一直到現 在,他們的那一分覺有情,覺悟的情分。」

2008年4月,緬甸遭受熱帶氣旋納吉斯侵襲,數以萬計生活在低窪地區的居民傷亡,農作被滾滾大水吞沒,貧困人家生活難以為繼。

「納吉斯風災真的是災難慘重,我們投入去救災,同時為他們蓋了四所學校;學校蓋完了,(對)貧農給予穀種,就從這樣地帶起來。他們也是佛教國家,但是佛法不是獨身其善,不只是供養寺廟,也應該要投入人群,所以大家開始知道佛法真諦。」

佛 陀教育人們慈悲,而慈濟強調落實行動。「幾年來,哪裡有災,慈濟人也都及時去付出發放,同時也教育到了任何一個人,都可以造福人間,濟貧教富,窮困的人也 可以幫助人,心靈的財富,雖然身外是窮,可是心有無量的財富,鼓勵他們也都可以幫助人,要從哪裡來幫助,就是粒米都可以幫助人。」

正信宗教和致美 以愛化礙蘊莊嚴

緬甸開始帶動獨特的「米撲滿」持續至今,第一個發起人烏丁屯已經受證成為慈誠隊,當地居民看著他的轉變,更加相信佛法能帶來心靈的財富。

「去年的水災,一個村莊得到了慈濟的穀種援助,他們也在推動這一把米,因為烏丁屯已經轉貧為富,大家都看到,他也已經投入做慈濟,成為慈誠隊,這幾年,他的生活改變後,大家看到為善的快樂,行善的富有,所以整個村莊裡開始盛行一把米。」

緬甸的浴佛活動,村民把米鋪滿帶回來,粒粒白米都富含愛心,也都能繼續成為愛的種子,推動正信於世界各地。

上人提到印尼的浴佛活動,「宗教,正信的宗教是真誠的道理,而且,呈現出來的合和互協之美,這就是佛法來教育人間。(浴佛大典中)什麼宗教都有,也有神父,也有修女,也有穆斯林等等都有,不分宗教,不分膚色,也不分國界,把天下這麼多愛的能量會合在一起。」

看見以愛化礙,上人相當欣慰,「看了也很感動,這就是莊嚴的道場,很感恩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弘農人英 的頭像
    弘農人英

    弘農人英軼事館

    弘農人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